|
就地城鎮化為農村發展提供新思路新華網北京5月14日電(汪亞)當你年過花甲,漸漸告別忙碌的工作狀態時,是選擇遠離喧囂過田園生活,還是留在城市享受便利服務?當社會經濟發展節奏加快,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現象愈發普遍時,由此形成的“空心村”問題該如何解決?利用農村環境優勢,將農村建設為休閑、養老的好去處,通過產業帶動當地農民就業,進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,就地城鎮化或許為農村改革提供新思路。 2016年,*印發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提出,要依托農村綠水青山、田園風光、鄉土文化等資源,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,拓展農業多種功能,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。這為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指明了新方向,提出了新要求,開啟了加快發展的新征程。 今年,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,并把它作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,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,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。 《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研究報告(2016年度)》中指出,2016年,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從業人員845萬,比2015年增加55萬人,同比增長7%,帶動672萬戶農民受益;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,戶均年收入超過6萬元;農家樂經營戶年收入超過20萬元。 然而,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、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不強、功能單一、主題不明等仍然是許多地區農村發展特色旅游面臨的問題。如何引金融“活水”破解農企融資難題,如何完善農村基礎建設成為眼下各方關注的話題。 5月13日,“中國農業創新發展資本論壇”在北京農廣大廈召開。中城銀信控股集團董事長張佩宏在會上指出,建立農民征信體系,利用大數據縮短資金回收周期,將金融助農與農業供給側改革相結合,破除農業單一發展,不僅對當地農業發展,而且對企業投資都是不錯選擇。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會上表示,就地城鎮化可以讓外來資本和本土農業相結合,吸引企業投資建設,發展田園綜合體,讓休閑、養老、度假融合,通過提高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和服務品質,農民除了賣糧食之外也有更多渠道的收入。 |